「簡單找」銀行貸款商品
最新訊息/不動產相關  2025-10-07

<聰明貸款報導>

新青安房貸政策利息補貼將於2026年7月底結束,市場預期屆時將對部分購屋族的申貸意願產生影響。不過,公股銀行評估,即便補貼退場後利率上升,新青安仍具市場競爭力,房市買氣將從政策紅利期漸回歸剛性自住需求。

目前新青安房貸利率約為1.775%,若明年7月底補貼2碼(0.5個百分點)終止後,利率將升至約2.275%。雖然利率拉升,但相較一般新承作房貸動輒2.5%以上,新青安仍屬低利產品。公股銀表示,儘管申貸熱度將略有降溫,但剛性自住族群仍會續留市場,不致出現大幅退潮。

與其他房貸相比,目前公教員工房貸「築巢優利貸」利率約2.185%,為市面上最低利專案之一。新青安補貼結束後利率僅略高0.09個百分點,對一般民眾仍具吸引力。銀行業者認為,申貸動能不會因此驟降,但「投機客」因審查趨嚴及補貼效期將屆,進場意願恐大幅減弱,市場將逐漸回歸正常軌道。

公股銀高層指出,各行庫目前仍全力配合新青安政策,不過利息補貼倒數與嚴格稽核並行,對炒作買盤形成有效嚇阻,房市將從「搶貸潮」轉為理性自住型買盤為主,預期第四季起買氣逐步轉淡。

房市量縮現象浮現 長期貸款成市場主流

房市方面,第一銀行分析,由於美國貿易與關稅政策不確定,加上國內缺乏新利多,購屋族傾向觀望,使市場成交量回升有限,預估**第四季及明年房市仍維持「量縮、價微跌」**格局。

彰化銀行進一步指出,雖國內經濟表現仍穩健,但在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未鬆綁、貸款結構持續調整及利率上升背景下,第四季房市將呈現量縮價緩跌走勢。隨著新案完工交屋增加、供給攀升,價格仍有小幅修正壓力。

根據統計,2025年第1季全國平均房貸期數達319期(約26.6年),再創新高。相較2023年同期的300期以下,貸款年期持續拉長,顯示30年房貸已逐漸取代20年房貸成為市場主流。六都平均貸款期數皆超過26年,其中高雄328期、台南324期、新北327期,顯示年輕族群普遍藉拉長期數以降低月付壓力。

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,新青安實施後首購族比例明顯提高,也推升長年期貸款申請增加。他提醒,拉長年期雖能降低短期壓力,但寬限期結束後本息還款將大幅增加,民眾應提早規劃財務,避免未來退休與房貸重疊。

政策鬆綁助市場喘息 但熱潮難再現

過去一年央行限貸令影響明顯,六都買賣移轉量自實施前的27.7萬棟降至不足22萬棟,交易量萎縮近兩成,其中台南量縮幅度高達27.3%,為六都之冠。

為活絡市場,行政院已宣布新青安排除《銀行法》第72條之2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,並將換屋族出售原屋期限由12個月延長至18個月。業者李同榮認為,這些鬆綁措施可望提升購屋信心與交易量,惟銀行放款仍受集中度控管限制,實際效果仍取決於整體資金水位與審核政策。

曾敬德則指出,鬆綁雖能協助有需求的購屋族,但市場資金環境仍偏緊,且整體房價仍在緩跌階段,不易重現政策初期的熱潮。他認為,新青安補貼倒數與政策回歸理性,將讓市場逐步進入「以自住為核心」的穩定期。

新青安利息補貼進入倒數,象徵政策紅利期即將結束。雖然利率上升在所難免,但整體仍屬低利環境,對首購與自住族來說仍具吸引力。隨著房市成交量放緩、供給增加及政策鬆綁,新青安房貸的角色將從刺激市場的「火種」,轉為穩定剛性需求的「基石」。

專家開講/房屋貸款  2025-10-03

<聰明貸款>

在買房的過程中,許多人都會先算好自己的購屋預算與貸款條件,但卻常常忽略了一個關鍵:不是每一種房子,銀行都願意借錢給你。有些物件雖然價格看似划算,但因為風險高、流通性差,銀行往往不願承作,或只能給較低的貸款成數。以下整理出五大類「銀行最不歡迎的房子」,購屋族在看屋時要特別留意。

1. 海砂屋與輻射屋

這類物件是銀行最直接拒絕的。

●海砂屋:結構含氯離子,鋼筋容易鏽蝕,存在倒塌風險。
●輻射屋:涉及健康疑慮,長期居住安全性低。

銀行視其為高風險資產,幾乎全面拒貸,就算屋主願意降價,也難找到金融機構願意承作。

2. 使用年限過高的老屋

一般來說,銀行貸款年限+屋齡 ≦ 50~60 年,才可能核貸。

●屋齡超過 40 年的公寓、大樓,銀行多半僅能提供低成數貸款。
●若結構老舊或沒有電梯,流通性更差,額度可能僅剩 5 成甚至更低。

3. 違建或增建物件

若房屋本身有違建(如頂樓加蓋、前後院增建),銀行通常只會依照「合法坪數」估價。

違建部分不僅不計入貸款,還可能被認定為未來拆除風險。

例如:買到 30 坪(含違建 5 坪),銀行只會估 25 坪的價值。

結果就是 實際核貸金額比預期少一大截。

4. 地上權住宅、使用權住宅

這幾年台灣不少建商推出「地上權住宅」或「使用權住宅」,雖然單價比一般房子便宜,但銀行卻非常保守:

●地上權住宅通常只有 5 成甚至更低的貸款額度,且貸款年限縮短。
●使用權住宅幾乎被視為「租約」,銀行不認為是可抵押資產。

對首購族來說,雖然價格甜美,但未來轉手、貸款都會遇到困難。

5. 店面、公設比過高或特殊規劃的物件

●店面:雖然租金收益高,但銀行認為商用風險大,通常貸款成數比住宅低。
●公設比過高(>40%):實際可用坪數少,估價容易被打折扣。
●特殊規劃(套房型大樓、產權複雜的集合住宅):流通性差,銀行多半保守放款。

買房前,先確認銀行願不願意貸

對購屋族來說,價格只是第一步,能不能貸款成功、額度高不高,才是關鍵。建議在出價前,可以:

1.先詢問多家銀行對該物件的核貸意願。
2.找專業代書或房仲確認產權有無問題。
3.留意屋齡、用途及市場流通性,避免日後貸不到款。

買到「銀行不愛的房子」,不僅貸款成數低,轉手也會困難,反而成為沉重的資產包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