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行與小額貸款人有福了!金管會參考銀行公會建議,預告將修正「銀行法第33條之3授權規定事項辦法」第二條草案,放寬銀行對同一關係人、自然人等小額放款授信總額100萬以下不計入授信總餘額,上限將由新台幣100萬提高為200萬元,目的是減輕銀行授信限額規定的部分作業負擔,預計上路時間最快可能在5月底、6月初。
金管會銀行局侯立洋表示,隨著銀行承作個人無擔保放款的金額逐年成長,原本對同一自然人、法人、關係人及關係企業的授信總餘額限制,為了防止銀行資產風險過度集中,曾設下嚴格規範。然而,針對100萬元以下的小額放款,過去規定免計入授信總餘額,如今考量到國銀淨值自2010年以來已成長超過兩倍,並參考銀行公會的建議,因此決定適度調高此門檻至200萬元,以擴大免徵同一關係人資料表範圍,降低銀行的作業成本。
根據現行規定,銀行對「同一關係人」的授信總額不可超過銀行淨值的40%,其中,自然人的無擔保放款部分不得超過銀行淨值的2%。對銀行而言,若貸款金額超過100萬元,就須徵提同一關係人的資料表,進行關係確認及限額計算。
例如,若小明要向銀行申請逾100萬元的小額借款,銀行須連同小明的父母、配偶、子女、二親等以內之血親,若有15位關係人就要一一確認,過程相當繁瑣。因此擬修正規範,調高門檻至200萬元,等於讓更多小額貸款能直接豁免該程序,進一步提升銀行放款效率。
為確保政策修正的透明度與完整性,金管會已將相關修正案公告於行政院公報及金管會官網,並開放公眾意見蒐集,公告期為60日。若無重大異議,預計最快可於5月底或6月初正式上路。
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,貸款需求日益增加,但貸款詐騙也層出不窮。許多不肖業者利用民眾急需資金的心理,設下各種陷阱,使人掉入債務深淵。
常見貸款詐騙手法
1. 先收手續費詐騙
詐騙集團聲稱可協助申辦高額貸款,要求借款人先支付手續費或保證金,拿到錢後卻消失無蹤。
2. 低息高額貸款詐騙
以極低利率、高額度為誘餌,吸引民眾申請,實際上卻以各種名義收取費用,甚至竄改合約條款,使借款人背負高額利息。
3. 冒用銀行或合法金融機構名義
詐騙者偽造銀行、貸款公司名義,製作精美網站、官方標誌,使人誤以為是正規機構,騙取個資與金錢。
4. 假代辦公司
假借代辦名義,聲稱能幫忙「黑戶」或「信用不良」者成功貸款,收取高額代辦費後消失,甚至利用個資進一步詐騙。
5. 人頭帳戶詐騙
假借貸款之名,要求受害人提供個人銀行帳戶以「收款」,實際上帳戶可能被用來洗錢,受害人可能涉及刑事責任。
如何分辨信用貸款陷阱?
1. 檢查貸款公司是否合法
可至主管機關網站查詢該機構是否有合法登記,避免受騙。
2. 不隨意提供個資與銀行帳戶
合法貸款機構不會在初期就要求提供完整個人資訊,若對方急於索取個資,需提高警覺。
3. 不信任過於優渥的貸款條件
市場利率有一定範圍,若貸款條件好得不合常理,應進一步核實對方背景。
4. 避免支付貸款前的手續費
正規金融機構通常會從貸款金額中扣除相關費用,而非要求借款人先行支付。
5. 仔細閱讀合約條款
在簽約前,應仔細閱讀條款,特別注意隱藏費用與違約責任,必要時可請專業人士協助。
貸款詐騙手法不斷翻新,但只要保持警覺、查證對方身分、避免透露個資並謹慎閱讀合約,就能有效防範貸款詐騙。遇到疑似詐騙情況,應立即向警方報案或諮詢消保單位,以保護自身財務安全。